在 Flask 中,在请求开始的时候用 before_request() 装饰器实现 打开数据库连接的代码,然后在请求结束的时候用 before_request() 装饰器关闭数据库连接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配合 g 对象。
于是,在 Flask 里一个使用 SQLite 3 的简单例子就是下面这样:
import sqlite3
from flask import g
DATABASE = '/path/to/database.db'
def connect_db():
return sqlite3.connect(DATABASE)
@app.before_request
def before_request():
g.db = connect_db()
@app.teardown_request
def teardown_request(exception):
if hasattr(g, 'db'):
g.db.close()
注解
请记住,teardown request 在请求结束时总会运行,即使 before-request 处理器 运行失败或者从未运行过。我们需要确保数据库连接在关闭的时候在那里。
上述方法的缺陷在于,它只能用于 Flask 会执行 before-request 处理器的场合下 有效,如果您想要在一个脚本或者 Python 的交互式终端中访问数据库。那么您必须 做一些类似下面的代码的事情:
with app.test_request_context():
app.preprocess_request()
# now you can use the g.db object
为了激发连接代码的执行,使用这种方式的话,您将不能离开对请求上下文的依赖。 但是您使用以下方法可以使应用程序在必要时才连接:
def get_connection():
db = getattr(g, '_db', None)
if db is None:
db = g._db = connect_db()
return db
缺点就是,您必须使用 db = get_connection() 而不是仅仅直接使用 g.db 来访问数据库连接。
现在在每个请求处理函数里,您都可以访问 g.db 来获得当前打开的数据库连接。 此时,用一个辅助函数简化 SQLite 的使用是相当有用的:
def query_db(query, args=(), one=False):
cur = g.db.execute(query, args)
rv = [dict((cur.description[idx][0], value)
for idx, value in enumerate(row)) for row in cur.fetchall()]
return (rv[0] if rv else None) if one else rv
相比起直接使用原始的数据指针和连接对象。这个随手即得的小函数让操作数据库的操作更为轻松。 像下面这样使用它:
for user in query_db('select * from users'):
print user['username'], 'has the id', user['user_id']
如果您只希望得到一个单独的结果:
user = query_db('select *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 = ?',
[the_username], one=True)
if user is None:
print 'No such user'
else:
print the_username, 'has the id', user['user_id']
将变量传入 SQL 语句时,使用在语句之前使用一个问号,然后将参数以链表的形式穿进去。 永远不要直接将他们添加到 SQL 语句中以字符串形式传入,这样做将会允许恶意用户 以 SQL 注入 的方式攻击您的应用。
关系数据库需要一个模型来定义储存数据的模式,所以应用程序通常携带一个 schema.sql 文件用于创建数据库。提供一个特定的函数来创建数据库是个 不错的主意,以下的函数就能为您做到这件事:
from contextlib import closing
def init_db():
with closing(connect_db()) as db:
with app.open_resource('schema.sql') as f:
db.cursor().executescript(f.read())
db.commit()
然后您就可以在 Python 的交互式终端中创建一个这样的数据库:
>>> from yourapplication import init_db
>>> init_db()